目前分類:未分類文章 (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2009年三月,清大社會所碩一方法論課堂上,初入學術殿堂的研究生們展開了激烈的討論,主題是求學過程中感受到的不平等。問題很複雜,剛經歷過社會學研究所考試的學生們暫時放下高來高去的階層、慣習、文化資本等概念語言,拾起一段段埋藏在記憶深處的成長故事,自己的、別人的、看到的、聽到的,下課鐘聲不是討論的結束,而是更私密的分享的開始。那一天,從人社院到風雲樓,從風雲樓到小吃部,故事一點也不煽情,我們卻無數次地濕了眼眶:誰誰誰的國中同學有一半去當了八家將,誰誰誰從小就知道自己要好好念書未來不要像父母一樣,誰誰誰卻是從小被母親逼著讀書,後來才知道媽媽不希望自己未來像她一樣;誰誰誰的朋友所有課餘時間都投入打工卻連生活費都不夠,遑論像山一樣壓在身上的助學貸款;誰誰誰一路上就讀人人稱羨的明星學校,卻告訴我們她沒有別的選擇,研究所是父母對她的基本要求。
  這場分享會直到半夜一點才依依不捨地解散,躺在床上,我們的心裡仍澎湃地迴盪著些「什麼」,幾乎難以入眠。曾有的學科訓練告訴我們,這些故事並不是「個別」的生命經驗,我們似乎落入了C. Wright Mills所說的「圈套」中,卻還無法將這些個人傳記連結到社會歷史,所以我們焦慮、無力,所以社會上仍充斥著漠然與不安,而我們不願意停留在這裡。

organic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認為這兩部片都共同勾勒到一個面向,也就是以老師為出發點時,老師所希望達到的師生關係,特別是關於學校秩序對於課業的影響。就高三而言,老師就像軍隊的統帥,每天對學生精神喊話,學生被要求是有紀律的、服從的、有目的的,而不遵從秩序的則被列為黑名單,同樣的,在<吶喊>中,英文老師和未出現的導師則表現出對於學校秩序不同的態度,而以田徑隊的同學和成績好但搞怪的同學來凸顯"秩序"的存在,顯然最後是"乖乖牌秩序"獲勝,但引起我們深思的是,究竟何種秩序對於孩子未來的發展才是有幫助的?是服從功利的?還是有想法、有活力的?關於社會秩序應該長成什麼樣子的問題,毫無疑問是社會學的問題。

下面這篇文章是談關於我們需要怎樣的教育,提出的想法,僅供參考。

shgxjo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當我們看粉墨登場大談"反高學費"時,我又無意間看到這篇文章在談"預估民國110年 大學會有缺額",也就是受到少子化影響估計未來會有60所大學倒閉,因此教育部也在研擬大學退場機制,不過就我個人關心的問題是,究竟大學教育是否有助於生活品質的提升?又或者務實的說,是否有助於提高產業升級,這在下列文章中有提到,有研究指出文化創意產業的就業人口中多屬於高等教育出身,因此不能否認高等教育對於文化創意產業的貢獻,不過這不等於高等教育就能培育出有創意的人才,而事實上也許正好相反,以下文章僅供參考,不代表本人立場。

今天高教的新聞是各大報重點版面。其實也早就不是新聞了。

shgxjo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我想來試試看剪接影片,剛好手上這些素材沒剪也浪費,所以剪了一個「期中成果紀錄」,大家看看吧~

 

organic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Should Everyone Go To College?

shgxjo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我還是....導讀了Distinction

我只能說這一切都是命...除此裡面還外加另外一本<再生產-一種教育系統理論>

milushasha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推薦書單]

凡伯倫;蔡受百譯;(2002),有閒階級論,北京:商務出版社。

shgxjo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2) 人氣()

我建議念一本談工人階級教育的,一本談流動的,一本談中產階級的,分別是:

1、Learning to Labor :How working class kids get working class jobs

organicgroup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

記者/賴志雯
 帶著文學氣質卻又不失親切的,完全沒有副總的架子,他就是聯合文學府副總經理李文吉。他從一開始的訂後服務的工讀生,轉換到正式職員的發行組員,到組長,之後成為業務經理,這一做就是23年,而這些不同的職位帶給他很多的經驗,尤其在行銷和媒體公關方面獲得很多,也因此認識各行各業的朋友,他指出,怎麼對人,別人就會怎麼對你。因此他跟底下的人不管是工讀生或是職員們都相處像朋友一樣,大家都叫他平民副總。

shgxjo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