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報告時間大約15分鐘

開場白:

上週佳穎幫大家導讀了distinction和教育再生產,讓我們對於Bourdieu先生的理論觀點有一點印象,此外,宗俊替大家精選的片段應該以讓大家對於教育與階層化的問題有更具體的感受,這週我將介紹Collins對於教育與階層化的看法,其中,他也有對Bourdieu的文化資本觀點有所批評,比較關鍵的看法是認為,階層化理論應該要放在具體的歷史文化脈絡中考察,因此全書第一到三章是理論的部分,第四章開始則以美國的例子來與理論相呼應,這為我們未來的研究方法做了一個良好示範。(台灣的狀況就留給張銘芳拉!)

範圍:文憑社會-教育與階層化的歷史社會學(第一到三章)

摘要:

本書的主題是討教育與社會階層化的關係,在眾多解釋階層化的社會學理論中,首要打擊的就是技術主義的觀點[1]Collins的目的是使技術主義模式的每一個觀點在實證證據的檢驗中瓦解,作為技術主義支柱的教育主義也多半是科層制的空話,而非真正技術技能的製造者,無論我們從何種角度認識教育主義,教育技術主義的詮釋也得不到任何支持。(P9)因此,Collins從證明了教育文憑制度階層化與技術主義意識形態之間的沒有關係,而轉向提出一個問題:如果教育與技術主義無關,教育以什麼手段來證明自己能夠壟斷工作機會呢?其中的基本機制是什麼?

Collins提出的解釋是,技術是一種資源,其作用是視其在集權的組織過程中的地位來決定:即非正式群體為爭奪有利地位而進行的鬥爭。(30)確切地說,技術僅僅是為組織中權力鬥爭的整體環境分配地盤的角色,關鍵在於控制的難易問題。(32)Collins認為組織控制身受重要技術的資原影響,但必須區別生產技術、行政管理和溝通技術,其中行政管理權的關鍵因素是以社會和政治為基礎,重要的技術資源和行政手段,(34)此過程的基礎,本質上是人際關係的,人際關係又是一種文化,這種組織政治文化最終成了關鍵性資源,即一種能將其他資源帶入自己的勢力範圍的資源。(35)文化控制展現在很多方面,這裡僅討論文憑與流動障礙的問題,意指儘管流行的功績主義強調職業機會的開放,但在各個主要的職業集團中,職業的機會更近似一種等級隔離制度。(55)總之,在注重規範控制及文化社會化和全國性科層體制機構,教育文憑會受到最大的重視,也就不奇怪了。(61)

Collins下一個處理的問題是,在這個過程中誰得報酬?提出的解釋是,通往權力和收入的最重要路線是經由組織的政治和管理範疇。(66)勞動種類可區分為生產性勞動和政治性勞動,這兩者之間的差別分成兩種主要社會階級:從事生產性勞動的工人階級和從事政治性勞動的統治階級,兩種都耗費精力,但是被統治的階級生產財富,而統治階級則決定財富分配。(68)社會階級可以依據其所擁有的財產來劃分,但不侷限於物質和財產擁有的觀念,在決定日常生活中的階級鬥爭和大部分階級組織時,正式「職位財產」具有的重要作用。(70)因而,主要的問題便成了:決定組織中人們如何形成職位財富的因素是什麼?文化的武器滲透了經濟領域,構成了組成職位的行為模式和障礙,這些障礙則決定收入的分配,階層化,在大部分物質的層次上是由文化市場決定的。(75)

總之,Collins認為技術與教育並不相關,技術只是權力鬥爭的資源,統治者會透過組織控制形成對自己有力的組織政治文化,由此達到保護階級地位的目的。另外,Collins提到文化通貨的現象,這是為了鋪陳後面的教育擴張和文憑主義問題。接下來則要以美國為例,考察其教育文憑制度形成的歷史脈絡。



[1]技術主義模式:教育使學生具有工作所必需的技能,技能是成功的主要決定因素。即教育成就的階層被假定為技能的階層,而職業的階層被假定為另外一個這樣的技能階層制度。因而教育決定了成功,甚至決定了更多的東西,使得現代經濟變得越來越重視高技術職位。(P9)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gxjo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