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金融海嘯當頭 掌握晉身中產階級的5把金鑰匙 (上)

文/林孟儀    

中產階級認定標準 各方觀感大不同


你,是中產階級嗎?

如果你年薪在90萬元以上,有房有車,而且住在市區50坪以上有裝潢的房子,車子也有停車位,常吃200元以上的外食,每月逛百貨公司添購行頭,衣櫃裡總有幾件名牌,喜愛閱讀財經雜誌,供得起孩子保母費、幼稚園和才藝班學費,再忙每年也要出國旅遊一趟,最後每個月至少都還能剩下收入三成以上的閒錢,可做為儲蓄或投資理財之用……


以上的形容,若差不多就是你過的生活,那恭喜了,你就是台灣30世代眼裡的中產階級人士!


描繪中產輪廓,30世代想法雷同

有別於政府以家戶統計為單位,為了描繪台灣中產階級的輪廓,9月底,《30雜誌》和104人力銀行合作進行了一項「中產階級大調查」,3天內,鎖定25到39歲受訪者,共回收了4069份有效問卷,得出了30世代對於台灣中產階級在食衣住行育樂和理財等生活型貌上的想像,製作出這份「中產階級檢測表」。


怎樣才算中產階級?其實,社會學、經濟學上,甚至各國對「中產階級」的認定,都沒有統一標準;若以最直接、量化的所得來看,政府普遍將家戶所得五等分,中間的第二、三、四等分,即被視為為中產家庭。而以社會感知來看,在美國,一般中等收入的民眾,就被視為中產階級。在日本,年薪300萬日圓以上(約合新台幣90萬元)才算。中國看待中產階級的標準較高,偏向「新富」,有調查便認定個人月薪得在1萬人民幣(約合新台幣5萬元)才行。


「中產階級大調查」發現,67%的受訪者年收入(含紅利、年終獎金等)在50萬元以下、平均月薪不到4萬元;卻有81%的受訪者認為,中產階級年收入應在60到120萬元以上,取中數即年薪應在110萬、平均月薪要在9萬元以上,才算中產階級!受訪者中僅有6%符合這樣的所得標準。


不論你認不認同這些所得標準與生活型貌,台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王永慈審視調查結果指出,30世代對於中產階級的想像共識度很高,這些突出的選項往往得到五成以上的受訪者認同。


在生活型態的描繪上,研究台灣中產階級多年的前國策顧問、中央研究院社會科學研究所蕭新煌教授點出,「可見大家認為,middle class(中產階級)也要有class(品味)!區隔不只是錢,還要懂得花錢,懂得怎麼生活!」


但,台灣還有多少像這樣的中產階級?近兩年媒體渲染的「M型社會」「下流社會」若真的存在,30世代晉身中產階級的機會又有多大?


工作機會減少 階級流動速度趨緩

8月中,經建會委由台灣師範大學社會工作系教授王永慈進行「我國所得分配變動及因應對策之研究」,有媒體擅自解釋結果,聳動指出,台灣有82萬戶中產階級消失了!


接著行政院主計處調查,台北市個人月收入不到5萬元,就屬於50%的後段班。而近來台積電董事長張忠謀甚至向政府疾呼:對年薪「300萬元」以下的「中低收入戶」,應該減稅!


31歲的新竹積聚科技公關俞明瑤提到,這些接二連三的新聞,讓辦公室同事議論紛紛,人人稱羨的竹科新貴,在股票分紅費用化之後,恐怕還真搆不上「中產階級」的邊!


40歲的奧圖碼科技公司協理施彥名研判,北部物價高,房價更是高不可攀,「北部中產階級消失的速度,可能比南極的冰山溶化還快!」


台灣中下階層,向上流動變慢

種種駭人的所得指標,「新貧」「近貧」「下流」的標籤,讓社會瀰漫著人心惶惶的氣氛。這波全球金融海嘯雪上加霜,失業浪潮也席捲而來,中產階級害怕往下沉淪,30世代也擔心自己原地踏步,離中產階級的目標更遙遠了。


「中產階級大調查」發現,55%的受訪者自認屬於「中下階層」,僅有17%的人自認是「中間階層」。


蕭新煌指出,前者即「邊際中產階級(lower middle class)」,後者是「核心中產階級(mainstream middle class)」,共占72%。

「可見台灣的中產階級還在,比例還很扎實。台灣的貧富差距是變大了,但M型社會根本不存在,只是階級向上流動的速度變慢了;尤其是以初入職場的年輕人為主的邊際中產階級,要往上成為核心中產,塞車了!」他強調。


蕭新煌指出,台灣像經濟發展成熟的歐美社會一樣,開始出現階級流動「結晶化」,即階級世襲—— 二代之間處於同一個階級的現象。


產業外移,經濟帶不動薪資成長

城邦集團麥浩斯整合行銷部協理林孟葦,住在信義計畫區的高級公寓,開賓士車,大學時就用「大來卡」;她坦言,這些都是媽媽乘著台灣經濟起飛,做貿易白手起家的成果。堅持在職場上為自己追求另一片天的林孟葦觀察,「過去是只要努力,就一定有成果;現在的年輕人,要很努力、很努力、很努力,才有可能成功!」


台灣大學經濟系教授林向愷解釋,全球化加上台灣產業外移,帶走了工作機會;台灣高等教育又太過普及,僧多粥少的結果,使得台灣中產階級雖然還在,卻對未來悲觀,強烈感受到經濟地位弱化的被剝奪感。


「尤其產業外移,台商賺的錢算在台灣的GDP上,但工作機會卻不在民眾身上。因為這些錢還留在海外繼續投資,提供當地就業機會,得台灣民眾感受不到經濟成長所帶動的薪資成長!」林向愷點出,這正是GDP跟個人薪資成長之間的落差。


王永慈觀察到,台灣高等教育跟勞動市場沒銜接,加上知識經濟時代,薪資差距本來就會拉大,「以前只要念大學就會有好的收入,努力就會有好的回饋,現在不是了,造成年輕人對社會公平的期待幻滅。」


外商行政職缺,恐被中印菲取代

擔任金融業外商高階主管的史黛西,今年39歲,年薪300萬,有房有車,經常出國旅遊,是典型的中產單身女子。她回想1991年大學剛畢業時的起薪約2萬5,沒想到18年後,現在大學生的起薪還是如此,甚至不增反減!


長年在外商公司服務的史黛西還提出另一個警訊,「外商開始撤退台灣,未來年輕人到外商領高薪的機會只會更少!」以她所帶領的財務部而言,總公司已經明令,最晚到明年6月,20個人力將砍掉一半!職缺移到菲律賓、印度等地的後勤中心(central service center)。


在可預見的未來,外商的行政、後勤人力,將被中印、菲律賓等地人才取代,「因為成本,因為外語能力,將來台灣年輕人,甚至還比不過菲律賓人!」史黛西不可置信地說。

資料來源:30雜誌 第200811期 2009-3-10

-------------------------------------------

我看完這篇報導頗有同感

這與我們所關切的階級流動議題幾乎百分之百相關了

這是我隨意google到的文章

所以大家就隨意看看吧!

有時候趨勢專家的看法對於我們了解當前處境也是頗有幫助的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hgxjoelle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